重庆潼南区马龙山卧佛简介
潼南区卧佛镇历史悠久,佛教文化繁荣。清代至明国时期,佛教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,而马龙山自古以来便是佛教文化传播的圣地。在马龙山卧像守劳边缝有吉量寺,五代十国时称“丁香寺”,后遭火焚仅造石佛三尊。
清成丰年间(1851年左石邑人刻牌楼将石佛移入以避风雨,人称“三尊佛”。
民国16年(1927年)由乡人刘素贞(女)、张谷成(女)、陈绍先为总领首事,化资先后修建了紫微殿、罗汉寺、卧佛阁、观间阁等十处庙堂,取名吉星寺。
后陆续由石工匠师冯炳山、冯松柏父子开凿卧佛,同时又由石工匠师王和林、张崇光、肖树生等刻造五百石罗汉。遗憾的是所建的900多平方为的殿宇均毁于十年浩劫。
1983年马龙山石刻在全国文物普查中得以发现,马龙山卧焦石刻造像被专家考证为全国最大的石刻卧佛追像(得地牟尼像)。
1987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在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1992年7月潼南县人民政府决定将吉星寺作为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寺庙。
卧佛长36米,头长9米,手掌长3.8米,比大足宝顶卧佛还要长4米,是我国第一大卧佛。卧佛头饰螺髻,面颊丰满,双目微闭,神态安详,衣纹简略,右肋而卧。卧佛头枕莲台,为九龙所托。龙口清泉流淌,大旱不绝,永恒地沐浴太子,众仙和护法诸神肃然侍立,衰恸如丧考妣。匠师独具匠心,只刻出佛的上半身,至膝部即刻出云纹并施彩绘,给人高深莫测之感。整个造像构思奇巧、工艺精湛,比例匀称,线条流畅而不粗蔬,情态庄严现而又和悦,慈善安详,给人以宽厚容物之感,实为我国石刻艺术的珍品。
佛像右倾横卧,上半身为实刻,下半身被缕缕祥云及其它石刻造像虚掩。实刻部分长36米,头长9米,面阔5.4米,胸阔7.5米,手掌长3.8米,佛头枕于高台。台分两层,用浅浮雕、圆雕各刻四龙盘绕;台下有长方形水池,池上方又有一圆雕石龙,口吐清泉,为裸体小太子沐浴,名“九龙浴太子”;佛上方摩崖凿造“九皇圣母”,每尊高1.75米。佛手指处刻护法神韦驮造像,高4.45米。佛身下面正中平立一人像,似垂首致哀,传为闻讯赶来的玉皇。佛头后有护法力士,高4.45米;其下整齐地横列着许多半像,传为佛祖所生的“九男二女”。右侧有救苦天尊一龛,左侧有缴旨观音一尊。整个以卧佛为中心的石刻群像,造型奇特,场面宏大,布局严谨,琢工精细。
新建的大殿 里面是卧佛
卧佛寺的老庙部分:吉星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