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重庆市合川区涞滩古镇,二佛寺依山势而建,静静隐秘于此。寺庙里大大小小共1700余尊石刻造像,都在生动体现着宋代石刻艺术的特征。
9月中旬,封面新闻-华西都市报推出“你不知道的川渝秘境”系列报道,寻访四川、重庆两地的石窟石刻等古迹,挖掘这些名胜背后的“秘境”故事。这一站探秘,我们来到了重庆合川涞滩古镇,揭开千年寺庙——二佛寺的神秘面纱。
二佛寺全景。
始建于晚唐 依山势而建的摩崖造像
涞滩二佛寺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合川涞滩古镇,依山势而建,面朝渠江,存于古朴的二佛寺下院内。这里是中国罕见的佛教禅宗造像聚点,也是全国最大的禅宗道场之一。
二佛寺南崖上壁
二佛寺渡海观音
史料记载,二佛寺始建于唐广明二年(公元881年),兴盛于宋代,历经多次扩建修葺。寺内现有42龛窟共计1700余尊石刻造像,均为宋代造像,造型生动、栩栩如生,是唐宋时期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。
释迦牟尼佛
进入二佛寺大殿,最显眼的摩崖造像莫过于借助山体凿筑而成的释迦牟尼像。整座造像依岩镌凿,宝相庄严,气度不凡。通高12.5米,手掌宽2.13米,足趾共宽1.47米。
根据寺内明正德十三年《重建鹫峰禅寺记》石碑记载:“全蜀大佛有三,而宕渠涞滩镇曰鹫峰盖其二佛也”。当地文管部门由此推断,在巴蜀境内,共有三尊大佛,乐山大佛排名第一,故称“大佛”;涞滩“鹫峰禅院”的大佛排名第二,因此俗称“二佛”。
雕刻细腻 中国石刻艺术第三个高潮的典型代表
居于寺内北岩峭壁正中的释迦牟尼像,头部至肩为圆雕,身躯为高浮雕。头饰螺髻,两耳垂肩,丰满圆润,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,现内衣锦结,衣褶流畅,有飘逸感。左手抚膝,右手施说法印,双脚自然下垂,面带微笑,仿佛正在讲经说法即“说即不说,不说即说”的禅定之境。
释迦牟尼佛居于寺内北岩峭壁正中,头部至肩为圆雕。
据介绍,释迦牟尼肩部以上为圆雕,但因采用了善跏趺坐这种形式,使头部与身子略向后倾,稳定性加强,数百年来硕大的头产生的压力聚集颈部,佛像却安然无恙。由于佛像重心后倾,人们因视角原因,不但不会感到压抑逼人,反而觉得佛祖的高大庄严而不失慈祥。
除释迦牟尼像外,寺内南、北、西三面石壁分别雕刻着大量神态各异惟妙惟肖的菩萨、罗汉、僧众群像,共编42龛1760尊造像,记载了约20余则禅宗公案。画面生动活泼,构成了一副宏伟壮观的禅宗大道造像群体。
精致的造像。
“涞滩二佛寺摩崖造像,人物造像比较内敛、含蓄,雕刻技艺比较繁复、细腻,人物线条、衣纹线条也比较流畅。它和大足石刻摩崖造像基本上是同一个时代,都生动体现了宋代石刻艺术的特征,是中国石刻艺术第三个高潮的典型代表。”合川区文物管理所副所长王励表示。
兴于晚宋 民众募捐建造而成
据史书记载,晚宋时期,随着当地经济发展,涞滩二佛寺香火愈发盛,寺院便组织继续开凿佛像,其中相当一部分资金来源于民众的募捐。因此,涞滩二佛寺摩崖造像既是禅宗弘法的道场,又是满足普通民众精神信仰的一处水陆道场。
“涞滩二佛寺造像的中心内容,表现的其实是众菩萨、比丘弟子、罗汉等在聆听释迦牟尼讲经说法的传说故事。“王励介绍,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讲经时,曾拈花示众,听法者都未领悟出其中的奥秘,只有迦叶尊者心领神会,并微微一笑。佛主知道他已领悟,于是传法于他,由此开启禅宗一门。
古往今来,见过二佛寺摩崖造像的专家学者都不禁赞叹称奇。著名石刻专家、敦煌石窟艺术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先生题词称赞:“涞滩摩岩造像,宋代石刻艺术精华;涞滩罗汉造像,石刻艺术的瑰宝。”世界银行的文物专家科罗多先生说:“我考察过许多国家的石刻,但涞滩摩岩造像使我惊讶,它完全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”。
“新旧共存”状态进行修复 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
历史长河流淌,时光慢慢侵蚀着“二佛”及其他摩崖造像,从2012年开始,涞滩摩崖造像的修复与保护工作启动。怎么修?修成什么样?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。经过方案比选,工作人员最终决定以“新旧共存”的状态,对摩崖造像进行修复。2020年的8月,修复工程竣工验收。
“这次对二佛寺维修的过程,让我感受到文物的维修不单单是一个科学的过程,更多的是众人参与,人文交流的一个过程。在接下来的工作中,我们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监测体系,用来观察金箔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,保存状态到底怎么样;其次我个人认为整个屋面,包括周边的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整治。”涞滩二佛寺维修与保护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据考古发现,涞滩二佛此前也经历过七次修缮。历史上,每次修缮涞滩二佛,施工人员都会把前人维修的状态保留下来,再进行修复,力求完整无误地保留历史信息。
2006年,涞滩二佛寺正式被国务院公布为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”。历经千年沧桑的二佛寺, 在宗教、历史、考古、石窟等学科方面,都是一座有待发掘的宝库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