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庆华岩寺旅游网
巴山灵境,佛教圣地
  
位置:网站首页 > 华岩文库 > 道坚文集 > 正文内容
略说佛教医疗学——佛教医疗方法论
来源:重庆华岩寺
时间:2023-03-05
阅读:
字体:繁体

略说佛教医疗学——佛教医疗方法论

道坚法师

    佛教医疗学,包括对身心两方面疾患的治疗,其中尤以治心病最胜。有的人见佛教有治心之术,加之对佛门“苦、空、无常”等理论的误解,遂认为身体的医疗没有实质的意义,四大之躯,终归散坏,消极地认为不如早点病死算了,这实际与佛教基本精神相违背。
    不药而亡,佛教认为是横死之类。所谓横死,系遭意外灾祸死亡者,又作非时死、不虑死、事故死。共有九种,即:(一)得病无医,(二)王法诛戮,(三)非人夺精气,(四)火焚,(五)水溺,(六)恶兽啖,(七)堕崖,(八)毒药咒咀,(九)饥渴所困。(出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》)得病无医及毒药(中毒死亡)非药(用药不当死亡)而死,都算横死,都是不正常死亡,作为佛教徒应该努力避免的。
    为了不让出家之人病苦缠身,佛陀制定四事供养之法,即在家众对出家修道者提供衣服、饮食、卧具、汤药等基本保障。其中“汤药”为四事之一,说明佛弟子包括出家修道者,也要随时随地准备医药应争之需。佛教二十犍度之第七有药犍度,即专为出家人规定的医药法。此犍度之内容系有关比丘之饮食、生病比丘之医药等法。即规定比丘饮食之种类、生病比丘服用医药之种类及其处方,乃至风邪、眼病、呕吐、热病、蛇毒、头痛等诸病之药剂。
    佛教传入我国后,中国人不提倡乞食制度,主张出家人也要自力更生,在“一日不作一日食”的口号下,出家修道者一方面自己耕作山地维持生计,还得集中修持,形成固定的修行团体——丛林。丛林有严格的管理制度,分工明确,各负其责,其中专管医药的叫汤药侍者。据《禅林象器笺职位门》云:“汤药侍者,禅林五侍者之一,又称侍药。汤药,指汤果、药石。即侍候方丈饭食汤药之职称。据《敕修百丈清规》卷四《两序章·西序头首侍者条》所载,汤药侍者,朝暮供奉方丈之汤药,应接于左右,佐助衣钵侍者,抚恤近事之行仆。又若暂缺侍者,有客至,凡通覆、烧香等事,或缺人回向时,汤药侍者皆应助理摄行。一般均以年壮谨慎而富于经验者担任之。”对于这些专门从事修道的僧人,佛教不仅从心理上进行疗养,还给予生理的救助。
    为了让修道者病有所治,据《善见律毗婆沙》卷二所载,印度阿育王时因有一比丘因病求药而不得,王乃于国中四城门边建藏药之库,施药与一切生病比丘。药藏也就是药局,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医药中心。我国佛教设药局则始建于东晋时代,对中国医药卫生事业,影响巨大。到了笃信佛教的南朝梁武帝时期,佛教在医药局的基础上建六疾馆,就成了中国乃到世界最早的医疗卫生系统,并分科设医,启蒙运动建专门的传染病医院,这是世界已知最早的医院系统。佛教对世界之医学及人类卫生事业,作出了杰出的贡献。
    唐代义净大师曾习医学,但他认为“于此医明,已用功学,由非正业,遂乃弃之”(注:王邦维,《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》,中华书局,1995,P·152·)。他认为出家人以修道为务,专门从事医学,有违出家本怀,就不再专门攻医学。但他放弃专业从事医学而修道,但从他的佛学著述中随处可见对医学的研究,说明他非常精通医学。当时从事医学的僧伽之众,曾引起内部正统人士的非议。在《法苑珠林》卷30中说:“故律云,非制而制,是制便断,如是渐渐令法速灭。数见朝贵门首,多有疗病僧尼,或有行医针灸求贪名利,……致使秽响盈路,污染俗情。”说明唐代有大量专门从事医学的出家人,但大家认为出家人应该是专业的修道者和传道者,专业从事医学在形象上会有损于佛教。总之,佛教需要医学,医学在佛教的努力下,为社会贡献良多是不争的事实。
    佛教医学主要的组成部分有:基础理论、临床实践、医用咒语、养生保健等。
    佛教医学基础理论,包括中国医学和印度佛教医学的理论组成:以早期佛教的“四圣谛”、“五蕴”、“十二因缘”、特别是“四大”等基本教义为主,结合中国传统医学基本理论,进行辩证施治。
    佛教的临床实践原则是:对机设药,除病为先。对那些患病僧人,佛陀格外宽待,在药物的使用方面,只要是医生许可或病情需要,佛陀没有反对意见,允许病比丘尼的“特殊化”。比如,不饮酒是佛教最基本的五大戒之一,但“酒虽是戒禁,有患通开”。佛陀在治疗疾病时,以人为本,辩证治疗。经文中具体的治疗略举如《大般泥洹经》:“有热病者、酥能治之;有风病者,油能治之;有冷病者,蜜能治之。”(注:《大正藏》卷十二,第593页上)
    本想引用《药师经》等中有关医疗的内容作结语,但时间太晚了,明天还要早起上早殿呢,就请大家自己看看《药师经》,里面有佛陀指导医疗的精彩开示,其内容包括对病人的疾病的预防——心理关怀——卫生保健——宗教关怀——食疗——药疗等系统医疗手段,请大家找到相关内容,在后边跟帖。谢谢!
    为了说明佛教注重生理及心理之健康,应病与药,是生命之必须,我花了这么多时间,目的只有一个,让大家活的更加健康、自在、幸福,过上身心健康的生活。南无阿弥陀佛。

热点内容
×